作者:孙照红,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彰显了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怀。只有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才能了解人民所需所求、所忧所盼,才能与人民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资料图片)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就设立了工农通讯员、突击队、轻骑队,目的就是方便人民群众对苏维埃的工作进行批评和监督。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概括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成为我们党自觉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的有力支撑。在著名的“窑洞对”中,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使我们党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有了法律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随着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信访制度、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等的出台,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自觉的态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为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提供安全、畅通的渠道,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有了显著提升。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倡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近几年,各地积极搭建制度化的“互联网+群众路线”智慧平台,网络问政、政务微博、书记在线、市长信箱等成为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的“绿色通道”。简言之,新时代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的渠道更多、效果更好,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的热情、信心就更高。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群众路线的题中之义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态度以及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竭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然要代表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守并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科学回答了党的一切工作究竟“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党如何领导群众的根本方法问题。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具体体现。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就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导向;就是充分相信群众,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原则;就是全面了解民忧民虑、民难民困、民心民意,积极回应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符合人民利益、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决策,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强大伟力,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衷所在。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的人民民主与批评、监督密不可分。一方面,批评、监督需要民主制度的保障,也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民主需要批评、监督,批评和监督是民主真实、有效的前提,也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具体实践形式。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要看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些都离不开人民批评和监督,离不开党对人民批评和监督的自觉接受。换言之,批评和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人民民主的重要条件,是体现人民民主广泛性、真实性的具体环节。由此,发扬人民民主必须与坚持群众路线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民主特色和优势的最新概括。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显而易见,民主监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种具体实践,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全过程。《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用“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来概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充分彰显,客观上呼唤和要求构建起一套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形成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保证权力监督覆盖每个领域、每个角落。显然,人民群众监督就是这个体系和网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群众监督主体覆盖全社会,监督内容涉及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监督形式和渠道灵活多样。从这一意义上说,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符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和期待,有利于实现全面、全程、全域且有效的监督。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自我净化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将群众监督和党的自我监督并列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的根本方法,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坚持和坚守,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党内监督和包括群众监督在内的其他各类监督统一起来,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基本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出的一条历史经验,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因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实质是让权力在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下运行。在社会主义中国,权力来自人民,也应该服务人民。而权力是否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权力腐败的恶劣影响,感受最真切的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开放包容的胸怀,敞开大门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我们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解决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问题。
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由于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因而更需要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更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要求领导干部具备广开言路、闻过则喜的自觉态度和自我修养,具备虚心接受、知错就改的宽广胸襟和容人之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群众愿意积极批评和监督,而领导干部态度冷漠、不予回应,那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人民群众集体“失语”的结果必然是领导干部掌握情况的“失真”,是党群、干群的“失联”,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恶化,党的事业也会因此而失去根基。故而,作为领导干部,不能害怕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更不能只允许人民群众发出赞叹声、表扬声,而是要习惯在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下开展工作,要鼓励、引导人民从批评、监督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要为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创造便捷、通畅、安全的渠道。
标签: